忆杜师奶—-缅怀黄雪芬姊妹
日期:2014-03-10 《天风》2013年12期 梅如莹
在讲粤语的地方,对“入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女性通常取其夫姓尊称为“师奶”。杜师奶本名黄雪芬,生于1905年,祖籍广州。在广东诸教会,一提起广州的杜师奶可谓无人不晓。今年是杜师奶回天家5周年,谨以此文纪念。
杜师奶历任广东省及广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多届常委,也是广州基督教东山堂执事和堂委。2004年夏,笔者首次拜访杜师奶。那时她独居在东山一栋小楼的第三层,儿子杜恩荣工程师一家在楼上。有些日常生活起居由曾供职于广东协和神学院的儿媳古乐和女士照料。
初见杜师奶,,知觉她慈眉善目、精神矍铄、举止沉着灵活,无论从哪方面都看不出已有99岁高龄。当时她正在准备讲章:案头上工整娟秀字迹写了一大满页。久闻杜师奶文字侍奉功力很是了得,在1949年,香港已出版了她写的《雅歌——灵命之库》。提及此事,杜师奶表示,她自小因被主爱所吸引而立志追随之,在灵修读经时最喜爱《雅歌》,但又不易明白,为领会其中真意并协助主内弟兄姊妹灵命长进,遂揣摩、研读多年而就。自此杜师奶笔耕不辍,写作逾半个世纪。
1964年,她研习《约伯记》而成的讲章集《乳香》在香港出版,1983年,杜师奶将其修订第4次再版。同年,她又修订《雅歌——灵命之库》,易名《雅歌——灵命之钥》再版。这两本书在1985及1986年先后在广州出版。杜师奶表示,这是她梦想不到的,是国家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一个最好说明。
杜师奶另有成书: 《活水泉源》、《生命树的果子》、《在基督里》、《香草台》、《百年蒙恩的见证》计7本著作。这所有的著作都是非营利性的。
杜师奶侍奉神,开启传道大门始于主日学及诗班,她的家庭聚会向以注重查考圣经著名。神,就是爱。杜师奶身教言传,引导世人乐助行善,并藉着祷告引领慕道者接受主恩。她在广州市内诸堂查经讲道,每每为预备讲章、整理讲稿直至凌晨2时。
进入上世纪90年代,86岁的她还应邀赴惠州、鹤山、梅州、肇庆、潮汕等广东省内各教堂传福音,为神学培训班讲课及领培领聚会并虔诚求主拯救吸毒之“瘾君子”。杜师奶往往打的前往,食宿等费用坚持自理,还复印讲章分送学员,以此见证主恩够用。她表示,一切荣耀归与神。
人们称赞杜师奶很会讲道也能写文章。她积清朝、民国、心中国三个朝代,半个多世纪的光阴,透过自己、家人及家族跌宕( dàng)起伏的酸甜苦辣并基督徒冷暖人生,将自己得着的生命喜乐、满足传递给世人,以痛苦的经历化为蒙恩的祝福。
杜师奶是廖仲恺外甥女,但她从不愿宣扬自己的特殊身份。只有在寓所里,当你翻阅那一本本相册,看到其家人与周恩来总理伉俪、国共两党高层人物的合影,以及杜师奶和廖梦醒、廖承志姐弟俩之合影时,才真正感受到她来自显赫背景的家庭。杜师奶表示,其先父黄小唐素有慈善之心,常向穷人派米,还会赠以棺木。他理解、同情革命且一生不愿入仕,遂率家人在港经商。
黄家巨宅富户,旧式的四代同堂。杜师奶的母亲对三个女儿爱护有加,杜师奶7岁入读国民政府创办的女校洁芳附小,毕业后又入私塾2年,继而在教会中学学习7年。
为杜师奶教授油画的老师是一位意大利贵族小姐出身的修女,受其影响,杜师奶一度想做修女。她表示,最终是神引导了自己的信仰。当时子女的婚姻全赖父母做主。杜师奶说她为此向主祷告:一定要同基督徒结婚,即使是贫寒人家也决不嫌弃。上帝确实听到了她的祷告。谁也没有料到一向禁止她去礼拜堂主日学工作的父亲竟然为她预备了一个祖辈为教会长老且已是3代基督化的家庭。
杜师奶说,在结婚时,父亲给她的家训是:“对穷亲饿戚黎民百姓,你要关心照顾他们,有钱有势的人你不用去奉承讨好他们。”
当时一个在教会中学已读了七年书的封建家庭的女子上大学决无可能。“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杜师奶便全力协助家族有从医背景的丈夫就读广州私立光华医学院。
黄家佣人多,杜师奶自幼连烧开水也不懂,婚后却什么都要自己做。“当将你的事交托耶和华,并倚靠他,他就必成全。”杜师奶说:“神用苦难试炼、造就我为合用器皿。虽从未做过的事,但拜主所赐一一都学会了。”当时她以缝纫维持生计,一般而言,春夏秋三季每日需赶制一打绸制童装连衣裙交付大公司销售,以致辛苦到手指变形。生活固然艰难,但杜师奶表示,她的什一奉献从未间断。这一生活状况一直维持到夫婿杜兆基先生医学院毕业,他们的私人诊所开业为止。1935年,杜黄伉俪诊所开业,全家赖以行医为生。
那时杜师奶亦获药剂师资格可以协助丈夫配药。他们在诊所内传福音以治病救灵、多结善果,“出于信心的祷告,可以使人康复”,专心靠神,带领求医者见证神的权能、得到灵性上的帮助和身体上无穷的恩惠。他们将周一至周六开诊的收入作什一奉献,且坚持每个礼拜天开诊并将该日收入悉数奉献给教会,直至1956年被迫结束私人诊所为止。
抗战胜利后,杜师奶全家回到广州。她表示,要抓住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来实践基督的爱,这更扩展了其社会服务。如1947年,杜师奶担任广州市基督教逢源堂执事时,广开人脉、筹集资金,不仅维修、扩建圣堂、负责主日学,组织诗班,开展探访等;还与志同道合、优秀的弟兄姊妹一起兴办平民学校及私立小学,免收家境贫困儿童的学杂费,令之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你以恩典为年岁的冠冕,你的路径都滴下脂油。”(诗65:11)
杜师奶表示,自己23岁结婚,第二年便开始受苦直至73岁。在半个多世纪中尝遍了人间各种苦难:动乱、战争、疾病、贫困、挫折、死亡。建国后,因信仰上帝而不得不承受一次次运动风浪的冲击。如1955年的肃反,1965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均遭贴大字报、批斗;1967年的连续抄家,更是累及一对儿女受审查挨批斗、做苦工,尤其儿子被戴高帽游街示众;1971年清理阶级队伍时,杜师奶又被无端拘留4个月,直至1974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1977年“四人帮”被打倒,杜师奶才得以平反、恢复名誉。
杜师奶爱乡爱国爱教会爱世人,她说:“爱是天上人间最可宝贵的。没有爱,世界如同沙漠;人生没有爱,就会变得冷酷、虚空和干渴。”
杜师奶1965年退休后,就在街道负责卫生等工作,担任校外辅导员、班主任,广东省儿童福利会理事,还从事广东省图书馆工作等,这一切都是义务的。她表示,既然我们走过此世只有一次,就该争取今日多做善工,为社会多做贡献,留下佳美的脚踪。
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起,杜师奶曾有二十余年时间不能在教会为主服侍。回顾往事,杜师奶显得平静、淡定而豁达。“义人的脚步被耶和华立定。”(参诗37:23)她表示,国家改革开放了,我们基督徒也有了好的生活和崇拜的环境。
1981年,她就决定准备撰写回忆录《蒙恩的见证》,并说:“那是为了将神的能力指示给下一代。”几经努力,《蒙恩的见证》初版于1990年面世,多次再版均有“续篇”增补。2003年冬,年届98岁的杜师奶允诺了金陵协和神学院的汪维藩教授和广东协和神学院院长陈逸鲁牧师的建议,将该书为主所做见证延至100岁,更书名为《百年蒙恩的见证》。至今再版超过4次。
杜师奶小女儿杜霭梅伉俪移民美国后不放心独居的母亲,希望她也办手续跟去以便照顾并赡养。杜师奶在2000年伊始仅用两个余月时间也办好了移民出国手续,但她明白,自己的职场是在中国内地。广州东山堂的主日崇拜仅一场人数已逾千。所以她最终决定以探亲形式与最孝敬父母的小女儿团聚。尚未启程,人们便纷纷打听归期。时任广东协和神学院院长的黄广尧牧师每每也总会说:“你尽早回广州吧!”
杜师奶从不懂享清福为何物。每次赴美都会带上一大堆工作,如1992年探亲,要整理、修改讲稿;将多次再版的《蒙恩的见证》译成英文等。美国教堂不少,但每次听讲道的不过以百人计。她希望有更多如尼希米般建造圣殿的人。1995年,毕业于广东协和神学院,时任广州基督教东山堂主任牧师的陈穗生牧师以晚辈身份为杜师奶贺90大寿。当时她信心满满地说:“我要为主讲道到100岁。”蒙主恩典应允她讲道到100岁。
在那以后的两年内,杜师奶多次跌倒。一次更因在沐浴时滑倒导致右腿严重骨折。据家人反映,在治疗及恢复期她总疼痛难寝,但硬是一天也没放弃读经著文,俟(sì:等待)能站起来了就继续讲道。
在杜师奶101岁的某天,她曾表示,这也许是自己最后一年讲道,但竟然能讲到103岁,已是十分感恩。嗣后她说:“我已准备好了,可以回天家了。”
2008年受难日,笔者专程拜访杜师奶,见到已卧床的她。古乐和女士缓缓地向杜师奶传达着笔者来意及神学生们托带的问候。当时闭目的她已不能说话,但不时点一下头,分明是在认真地听着。屋内一片寂静。但有五六次杜师奶会突然睁开双眼望着坐在床榻右侧的笔者,复又无力地闭上——握着她不暖的手,心真是好痛好痛。古乐和女士表示,是广州百年不遇且持续了一个月的5℃的低温天气令杜师奶心力衰弱而卧床难起。两天后,就在复活节那天凌晨,杜师奶面容安详于睡眠中安息主怀,等候主来复活。在世蒙恩103年。
杜师奶最熟悉不过的侍奉了逾半个世纪的广州市基督教东山堂为她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追思会。是日教堂上下两层座无虚席,连各条通道都挤满了人。人们依次上台表达着对杜师奶的感激与怀念。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子泣不成声,在台上毫不掩饰自己的眼泪,诉说自己生命经由杜师奶带来了耶稣的拯救与更新过程。东山堂诗歌班的歌声缓缓响起,庄严、悠扬的旋律在教堂内回荡,不由平添了丝丝伤感。人们相信,杜师奶在天国会看到这一切。
古乐和女士说:“据我所知,家婆无论在顺境或逆境都能坦然面对。家人从未见她掉过眼泪。她遇事都倚靠主、仰望主,晓得一切都掌握在主的手里,一切都有他的美意,故她为人总是那么乐观。她平常最爱唱的一首赞美诗是‘我昼夜常思念你的爱——耶稣’。2008年复活节前夜,家婆她临睡前曾祷告认罪,虽声音极其微弱,但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庄重和清晰,还向大家表示,快有天使来接她,她要向上去天国,也可见到大女儿了!”
杜师奶一生靠着主的施恩赐福侍奉教会,发出生命的光见证神,自1930年受灵洗做盐近80年的纯洁、忠诚。
《天风》2013年12期28--30页追思怀念,2014年1月5日22:25扫描,2014年2月13日13:40审核校对。
「那善于管理教会的长老,当以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劳苦传道教导人的,更当如此。(提前5:17)」
赞赏奉献
×
梅如莹
忆杜师奶—-缅怀黄雪芬姊妹
奉献事工
赞赏作者
77元
微信扫码完成奉献
上一篇: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教会的挑战与回应
下一篇:学位服与基督教源流考究
随手转发,传扬福音!
相关推荐
2017-08-061教堂婚礼应否收费
2013-12-282成为仰望星空的人
2016-06-023侍奉也要讲规矩,教会理当有纪律
2014-04-104兴旺文字事工,供应纯净灵奶
2015-01-105基督徒要学法守法
2015-01-106对如何建造信徒灵命成长的省思(下)
2018-04-257漫谈基督徒的着装